侧边栏壁纸
博主头像
硅锗博主等级

纵使改变,依然故我

  • 累计撰写 126 篇文章
  • 累计创建 83 个标签
  • 累计收到 10 条评论

目 录CONTENT

文章目录

原研和仿制,是专业术语还是营销口号?

硅锗
2024-12-24 / 0 评论 / 0 点赞 / 104 阅读 / 1,661 字

在医药行业,原研和仿制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从名字上,似乎很好理解,原研是原始研发,最开始做这个产品的厂家,仿制是其他厂商参照这个原研产品的模仿制作。从这套逻辑来说,似乎原研天生就占领了高地,仿制注定是低端产品。但事实往往比这个复杂得多。模仿和创新,往往是一体两面,同时存在的。药事管理上的原研和仿制,又和创新程度没有本质关系,而是为了方便管理设置的人为定义而已。

所谓创新,实际上并不是从无到有,所有的创新都是在一些已知信息的基础上产生联想,尝试,然后验证。最开始发明椅子的人,大抵也是要先坐在高度合适的东西上,然后联想出可以做一个专门用来坐的器具。如今人们不会再追究谁做的是原研椅子,谁做的是仿制椅子,因为制作椅子已经是公共领域的知识,人人都可以做,也不会有人纠结自己坐的是仿制椅子,产生对椅子的质量的担忧。新奇的带有各种功能或造型的椅子层出不穷,也通过专利做保护,但是都不会被人们认为是原研椅子。

那么为什么人们不会纠结椅子的仿制和原研,但是对药品的仿制和原研争论不休呢?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药品的质量看不见摸不着。以口服片剂来说,患者能接触到的只有包装,和一个小片,小片里面的各种成分,结构,消费者无从分辨,因此只能从包装和品牌上产生对产品质量的想象。子曰,思而不学则殆。消费者拿到产品之后,由于关系到身体健康,不得不多思,但却无法可靠地学,这成了很多误会的开端。

对于药品,互联网上热炒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 集采政策导致药品质量下降
  • 仿制药的有效性和/或安全性不如原研药
  • 中国药企多数是做仿制药说明不具备做原研药的科技水平

这些论点其实都没有实质性的证据支持,但是由于能够迎合大众心理,因此广为传播。在自媒体时代,道听途说和信口开河的传播者是大多数,三人成虎的故事反复上演。

那么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集采政策实际上是促进了仿制药品质量的提升,但还可以做的更好。
在集采政策之前,中国药监局很早就出台了一致性评价的要求,但在产业界响应者寥寥,在722风暴之后,数据造假有所收敛,但真正的高质量的一致性评价,仍然没有在每个药企都被当回事。集采政策下,只有超过3家完成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才纳入集采,只有做了一致性评价的产品才能入围,很多厂家这才开始着急去补做。但是这个一致性评价是做完了就发证了,后续的产品质量一不一致缺乏有效监管,因此被诟病为一次性评价。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没有集采,药品不会便宜,而且大部分的仿制药企连一次性评价都不愿意做,因为他们习惯于用假数据和监管“和光同尘”,用营销和贿赂获取医院主任们的欢心,将劣质产品高价放到医院药房。
仿制药的有效性和/或安全性不如原研药
有很多人说仿制药的PK曲线居然允许是原研的80-120%,太宽了,肯定有很多仿制药企业是照着80去做的,那么成分,效果,都是8折。这就是爱思考的外行们很爱说的。从药品注册来说,仿制药的活性成分的含量的标准和原研必然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就拿不到批件。如果要说造假,那和监管强度有关,和公司文化有关,原研和仿制要造起假来,都是可以把质量搞坏的,原研药企造假的事情多着呢,原研药企并不一定比仿制药有更完善的质量体系。

中国药企多数是做仿制药说明不具备做原研药的科技水平
中国的科技水平进步确实是比发达国家晚,但是中国确实是出现了一些原研药品,其中有一些还是畅销全球的。 中国现在原研药少,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或者商业层面的原因。药品这个商品非常特殊,价格太高了会让社会承担很沉重的医疗负担,全球来看也只有美国的医疗经济体系能支撑得起原研药的研发。但是美国的医疗,医保,在当地也是被诟病的,也无法推广。中国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那么快的新药吗?实际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绝大多数病,用老药经济实惠,药企做仿制药,经济账能算的过来。要真正去做一个数据扎实,质量过硬的新药,纯靠中国市场很难实现盈利,做新药的企业要么就是做出来之后卖给国外药企,要么就是和国外药企合作开发海外市场。前者相当于为海外药企打工,后者要被海外药企拿捏。
实际上,很多知名的国际大药企自身的研发水平都很平庸,他们的热销产品都是靠并购获得的。

0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