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8日,亦庄,甲贝沙龙北京站
几位生物制药企业界的高管在圆桌会议和会后晚宴上分享了一些肺腑之言
ADC就是下一个PD-1
自2021年DS8201在医学和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以来,ADC成了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放眼望去,绝大部分都是老靶点。简单来说就是,这个路线能做出很好的药,但是等他们出现的时候,不会有DS8201一样的市场了。就如同PD-1,2017年前后的时候领域内的投研报告都在说这是千亿市场。实际上这些产品市场全部加起来也就不到百亿(CNY),每个产品能分得的只有十亿出头。无脑做ADC就会像PD-1一样,研发阶段声音很大,但无法得到市场的回报。
关注终端场景
继Amgen的Blincyto之后,绿竹生物也做了CD3-CD19双抗,在多项主要技术指标上全面超越了Blincyto。绿竹的药液体制剂有效期长达数年,Blincyto是冻干粉。绿竹的药的动物和临床数据也优于Blincyto。但是该项目是很不顺利的。临床前用了近百只猴子,临床开展了4年时间,才入组了17个患者,离上市遥遥无期,而且使用这个药品需要患者需要长时间住院,中国床位本就紧张,其实对终端场景非常不友好。志道生物的老总也在讲,患者关心的就是两个月之后还能不能和家人看电影,能不能有更多时间陪陪孩子,然后就是能不能便宜一些。如果做超额的研发,结果患者连研发成本都分担不起,那就完全没有商业上的可行性。
不可以随便用tag
endostar,Blincyto,都是带his-tag的,实际上这个特性引起了巨大争议,因为his-tag会引起免疫原性,如果大家都用his-tag来开发药物,患者用了一个就会免疫所有药物,反而会让患者变得“无药可用”。
研发领先于法规
一方面是研发者有思维上的懒惰,希望有个指南可以照着做,不用自己开发。
另一方面是研发者畏惧监管的不可预见性,担心自己的心血由于监管不熟悉而白白浪费。
但是研发领先于法规的现象是一定存在的,在前沿领域怎么做,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研发者的善良和忠诚。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