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很多药品生产项目已经在逐步做国产替代了。难的还做不了,但至少简单的已经可以做了,中国的生物制品工业已经不再是单纯地给外国品牌搞搞商务推广,销售代理和售后服务。
无菌接管机
英启的无菌接管机的创始人是从药明生物的NPP车间走出来的,设备的特点就是小型,轻便,而且耗材(刀片)价格低。曾经赛多利斯也有小型设备但是停产了,而且配套耗材也停产,新设备功能更强但非常重,且耗材更贵。相当于是英启拿到了赛多利斯主动让出来的市场。
一次性系统
亮黑,乐纯,做的都不错。不过他们的核心物料ULDPE基本上还是依赖进口,共挤出设备也是从欧洲进口。
大型化工项目和重工业项目在中国近几年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下是不太容易得到发展的。当年福佳大化PX项目因为大连防波堤溃坝被驱赶,腾龙化工的PX项目后来又被厦门人驱赶到漳州的古雷半岛,然后又发生了爆炸。
培养基
健顺,多宁,奥浦迈,倍谙基是专门做培养基的企业。初此之外,各个CDMO也在研发自己的培养基,很多都是找GIBCO代工生产。
但是培养基作为上游工艺的关键物料,搞工艺变更是很困难的,需要有很强健的供应链和批间一致性。国产培养基总共也没几个批次,在这点上很难和全球市占率高的企业去比。还是需要政策上的一些扶持,比如说康希诺的新冠疫苗就是在澳斯康用健顺培养基做,国药疫苗用的是天信和的培养基。
填料
纳微科技
评论区